本判決對法條的解釋

()本院認為:
    (1)即使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之規定,是為了更
      周延的保護法益,而該所欲保護之法益確有透過行政刑罰
      加以保護之實益與必要,自應肯認其立法之合憲性。然而
      又基於刑法謙抑原則,參酌上開立法目的及立法理由等說
      明,食品衛生管理法規範「攙偽、假冒」之禁止行為,乃
      基於「攙偽、假冒」之內容物,含有危害人體健康之成分
      ,極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,為防止消費者購食此等危險食
      品以致發生衛生上之危害可能性,而有立法明文禁止之必
      要。因此,就行為人於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所攙偽或假冒之
      內容物之認定應予目的性限縮解釋,若無危害人體生命、
      身體、健康之虞時,基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係維護國民
      健康之立法目的自應排除。換言之,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9
      條第1項規定,違反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不得攙偽或假冒之
      行為,縱為抽象危險犯,仍須建立在可能發生實質危險的
      基礎上,在個案判斷之際必須對於所混充之內容物做實質
      的危險判斷。
    (2)在所指「攙偽、假冒」之混充內容物於已經特定並確認其
      事實時(亦即已經證明行為人有將混充物A混充入正常物
      B中,或將A物冒充B物之事實),猶必須如此限縮解釋
      而就該特定物為實質判斷,遑論倘若被指為前述食品安全
      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之攙偽、假冒之行為中,該「內
      容物」是否為攙偽、假冒之特定內容物尚無法特定(例如
      被指為可能是攙偽、假冒之混充物或假冒物A,亦有可能
      是無危害之物,甚至根本是正常物B),或違反某些行政
      規定而該違反行為是否會造成攙偽、假冒之行為猶無法確
      定(例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第1項關於食品業者應
      實施自主管理,確保食品衛生安全之規定;第8條第1項關
      於食品業者之從業人員、作業場所、設施衛生管理及其品
      保制度,均應符合食品之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之規定;第9
      條第1項關於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類別與規模之食品業者
      ,應依其產業模式,建立產品原材料、半成品與成品供應
      來源及流向之追溯或追蹤系統之規定等)等情形。一來,
      犯罪之前置化是因為保護法益,並且當侵害結果難以確認
      ,行為人與結果間之因果關係難以釐清、證明時,減輕或
      免除司法之舉證責任有利於司法之便利性,在處於法益侵
      害高度危險的情況下,始由刑法介入。然而,於是否有法
      益侵害高度危險尚不確定,例如前述被指為有可能是攙偽
      假冒的混充物A,但亦有可能是正常物B時,此時該被指
      為混充物或假冒之物,究竟是A或根本是正常物B既均未
      能特定,則這只是單純的「可能性」,不足論為刑法所謂
      的抽象危險,因為根本還沒有「典型危險性」出現,即使
      承認抽象危險犯的必要,也不能擴大在雙重可能(即第一
      重可能是「該被指為混充或假冒之物可能確實是混充或假
      冒物但也有可能是真的」,第二重可能是「若該物確實是
      混充物或假冒物則有法益侵害之高度可能性」)的情形;
      再者,直接將行政法規範的任務及目的套用到刑事法領域
      ,恐怕是不當地將行政不法視同於刑事不法,就行政法上
      的預防原則而言,危險防禦手段是著眼在防止任何未來可
      能發生的危險,違反行政規定的特定行為,未必附隨有典
      型危險,即令是帶有潛在危險可能的行為,也不是刑法上
      對法益具有典型危險性的行為,上開情形實際上距離法益
      的侵害狀態顯然均屬遙遠而不確定(詳後述溯源管理部分
      )。國家就某個違法行為發動刑罰權,制裁手段的正當性
      有必要對應到行為規範的義務預設。若不依此為之,任何
      一個刑事制裁勢必無法讓社會大眾掌握某個行為的不法內
      涵為何,亦無法理解法規範的行為期待與界限何在。法院
      不能因為抽象危險犯乃最節省犯罪認定與追訴成本的犯罪
      結構,任令抽象危險犯與現代刑法中日益增多用以保護模
      糊不清、定位不明的超個人法益犯罪相配合,而將抽象危
      險犯的危險,稀釋到只剩意識型態的危險。也許,刑法根
      本無力解決所謂的風險威脅,卻是刑事立法者用來平復社
      會輿論,以及強化社會成員的法信賴與忠誠,與滿足抽象
      的社會安全心理。
  (3)揆諸上開說明,即使刑法仍為風險抗制的首選,在實務運作
    上,為了符合不法與罪責的衡平,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
    條第1項之不法行為對於抽象危險的認定,不能僅為了解除
    人民不安而恣意擴張,仍應嚴守謙抑原則、最後手段性、個
    人責任原則等刑法應有的界限。易言之,該條項所謂攙偽、
    假冒犯罪之成立,必須該當「食品須有明確可特定之A物攙
    入B物中或A物假冒B物之事實」及「混充或假冒之A物須
    具有健康危害可能性」之構成要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